应急广播协议,守护生命线的最后一道防线
0 2025-01-21
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日前进行调研,分别赴呼和浩特、包头、乌海、乌兰察布市的5个区、4个旗县的25个村,最终确定18个村、两个无线发射台站、两个村村响平台、一个户户通维修中心作为自治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首批示范点。
7月14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主管公共服务文化工作的副局长邹韬表示,确定的首批自治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示范点,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未来还将在全区逐步打造一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示范嘎查(村)。
惠民利民加大投资力度
草原书屋、农村牧区电影放映以及广播村村响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固边工程建设,多年以来一直是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在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方面的主要内容。
邹韬表示,2016年,内蒙古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将继续推行惠民利民政策,在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固边工程、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提升传输覆盖能力、打造惠民工程升级版等五个方面,提升全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草原书屋工程建设始于1997年,从2008年起全面启动,2009年、2010年被区政府列为“全区10项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截至目前,内蒙古基本实现了草原书屋在自治区各行政村、嘎查的全覆盖目标。
除了草原书屋,广播村村响、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就显得更为紧迫。以呼和浩特市为例,2015年市财政拿出772万元广播村村响专项经费采购附属设备,其支持力度可见一斑。相关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广播村村响在2014年48个试点建设的基础上,2015年全区12368个行政村、农林牧场完成了广播村村响播出终端,91个村村响播控管理平台的建设任务。
邹韬表示,2016年还将在全区建设95个应急广播适配平台及附属路由传输设备,两年自治区本级投入总建设资金1.98亿元。他说:“这项工程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满足农牧区基层群众收听广播的需求,同时工程全部完成后还具备重要信息发布及灾害预警功能,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康亚男提供了一组数据:从1999年到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共计完成34593个行政村和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累计投入资金3.06亿元。2012—2015年又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任务201.7904万户,工程总投资9.3亿元,有近600万农牧民能收看到63套卫星电视节目和本地区地面电视节目,收听到40套广播节目。
由于广播电视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已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规划明确要求“加强地面数字电视建设,逐步完成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换,不断提高无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对此,邹韬表示,在2014年至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完成全区本级地面数字电视181个站点建设,总建设资金达到9412万元。
自加压力实施固边工程
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固边工程,是“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村村通广播电视在边境旗(市、区)的延伸、拓展,也是自治区“兴边富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自我规划设计、自加压力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
近日,记者从内蒙古新闻出版广电局获悉,区局将在2015年投入2.0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再投资1.126亿元,加快固边工程建设,使边防官兵和边境地区农牧民群众享受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
邹韬表示,投入的这些资金将对20个边境旗(市、区)的行政村、自然村、农牧户、口岸、边防哨卡、军营实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全覆盖,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服务进边境、进农牧户、进口岸、进军营哨卡,用文化戍边、文化富边、文化固边,打造内蒙古边境安宁、文化繁荣的亮丽风景线。此外,还在农村牧区和边防哨卡实施百部精品实用蒙古文图书进牧户、应急广播体系、电影放映、旗县级数字影院、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边境地区新华书店、中央和自治区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等工程建设。
从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的统计数据来看,2015年固边工程建设卓有成效:投入建设资金2.05亿元,完成20个边境旗(市、区)农牧民用户和边防哨卡5.8305万套广播电视户户通接收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建设7个高山无线发射台站,确保安全播出工作;建设20个播控平台和1340个行政村村村响终端设备,用于日常广播节目播出、重要信息发布及应急广播播出,解决了应急信息传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31个自治区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站点、90部中央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16部中央蒙古语调频发射机和1部数字音频调频实验发射机,完成了自治区边境地区电视信号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增加了一套蒙古语广播节目;建设500个数字书屋,配置一套数字书屋接收设备,成为对传统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升级和有益补充;为边防哨卡配备数字电影放映机共计19部,填补了边防哨卡电影放映空白,丰富边防哨卡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
使阅读活动普及到边境地区,也是在固边工程里的一项重要内容。在2016年年底前,区局要求每个边境旗(市、区)在口岸、旅游景区自建2个以上休闲绿色旅游书吧。
对此,康亚男表示,在书吧里,既可以让游客休息,又可以发放、销售一些当地旅游线路图、时事报刊、当地民情、民俗图书和内蒙古旅游指南,并通过播放宣传当地旅游、文化的宣传片或民族歌曲等,讲好内蒙古故事,传播好内蒙古声音。
康亚男还提到,休闲绿色旅游书吧可以调动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建设、管理,以点带面,未来会逐步推广。
制定标准保障体系建设
“在现有编制总量内,落实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编制配备不少于1人的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从业人员应熟悉广播电视技术”,“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用户接收设备配备工作,鼓励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这是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对基层综合文化站(中心)的具体要求。
记者了解到,结合全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工作,区局在制度完善、队伍建设、示范村建设等方面展开具体工作。在公共服务方面,区局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征求意见稿)》《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等相关标准,并逐步形成“县级及以上有机构管理、乡镇有网点支撑、村组有专人负责、用户合理负担”的公共服务长效运行维护体系。
尤其针对示范村建设,在康亚男看来,通过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能够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据了解,示范村建设标准是“四个一、四个有,一个全覆盖”。所谓“四个一”是指一个草原书屋、一个固定放映场所、一套广播村村响、一个广播电视户户通联络点,“四个有”是指有场所、有制度、有标识、有人管,“一个全覆盖”就是采取有线、无线和卫星方式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实施以来,呼和浩特市地区共安装了“户户通”设备近17万户。2016年,为了加强农村牧区已建的“户户通”工程运行管理,呼和浩特市政府解决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运行维护费60万元,统一采购“户户通”公共服务,采购的公共服务内容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可24小时不限次数地通过电话、传真、网络向中标企业提出服务请求,中标企业在10分钟内通过在线电话服务,为发生故障的设备提供技术答复处理,保障了设备坏了有人修、有人管。同时,由政府集中采购备品备件。通过公开面向社会招标有资质的企业,内蒙古容信电子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标,该公司专门成立了“户户通”设备维护队伍,严格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并承诺每月下乡对当地服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及时更换故障设备。
康亚男说,呼和浩特市率先在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保障运行中迈出了第一步,服务于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的边远农村,切实解决维护难的问题,保障了这一惠民工程的优质通和长期通。